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響應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召,發揮社會公益力量,創新環境培訓模式,于6月2-3日捐贈助力廣東梅州市、福建龍巖市,共同舉辦梅州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交流培訓會及“推動汀江—韓江流域共治共享模式”座談會。華南河湖長培訓中心全程參與活動組織工作。
本次培訓是繼4月20日,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赴梅州開展縣域水環境治理專項公益調研活動,捐贈“送百門環保治理培訓課到百縣千鎮”的首站培訓,助力梅州、龍巖兩地共同召開跨區域、跨流域、跨省份培訓座談,深化梅州龍巖對口合作新舉措,推動老區蘇區生態文明建設。
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陳金鑾,龍巖市副市長修洪,兩地生態環境局、住建局、水利局等分管領導,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候任法定代表人楊上鑌,基金會副理長、公司董事長曾建寧,基金會監事、公司總裁張曉健等領導嘉賓參與活動。
開創新模式
以社會公益力量助力蘇區老區生態文明建設
廣東梅州和福建龍巖同屬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通。本次培訓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志偉、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政策所所長董戰峰、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盧文洲、廣東省環科院博士于振江、河海大學教授張珂、廣東省環保集團、曾建寧董事長、張曉健總裁等9位院士專家和企業代表,送學上門,為粵閩兩地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引智借力,提升干部生態文明建設履職能力。
徐祖信在授課中強調,農村污水治理中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治理模式,方案設計要強調現場調查,工程建設要強化因地制宜,裝置運行要注重專業運營,“建設、運維要一體化服務,建立專業化運維體系。”
曾建寧提出以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為原則,以縣域為單位,采用EPC或EPC+O模式,形成縣域治水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每年爭取專項債、專項資金等各類資金,分年度實施,確保農污治理一盤棋,提升縣域治水整體質量和效率。曾建寧結合梅州山水人文優勢,就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發展EOD模式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張曉健指出,用EPC模式做好農村污水建設過程管理,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極大程度降低運維成本,讓農村污水設施可管理,管得起;系統謀劃、整體協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合理的適度超前加快環境治理設施建設,避免資金浪費。
培訓期間,授課專家和兩地環保部門干部充分交流,形成“規建運管”四統一模式成農村污水治理共識。
探索新路徑
落實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工程”號召
會議為梅州、龍巖2市13縣14鎮,累計近400人次干部送去專業的環境治理公益培訓課程,接下來,基金會將陸續在廣東陽江市、清遠市、江門市、茂名市、湛江市等多地開展“送百門環保治理培訓課到百縣千鎮”系列活動,為廣東各地生態文明建設送技術、送培訓、送人才,更好助力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
陳金鑾代表梅州市委市政府對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支持關心梅州經濟社會發展表示衷心感謝。陳金鑾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壓實責任,學以致用,狠抓治理落實,積極探索更符合梅州實際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徑,補齊梅州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短板切實提升治理效能,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創建新機制
粵閩生態文明交流合作、跨省流域共治共享
發源于福建武夷山南麓的汀江一路向南,流經龍巖市的4縣,在梅州市大埔縣與梅江、梅潭河匯合形成韓江,哺育了兩岸千萬兒女?!稄V州市與梅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支持梅州、龍巖等閩粵原中央蘇區城市對結合作,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本次培訓地點設在三江匯流的大埔縣,具有深刻人文地理意義。
在梅州—龍巖兩市“推動汀江—韓江流域共治共享模式”座談交流會上,梅州通報了汀江—韓江跨界流域聯防聯控工作開展情況,兩地干部交流農村生活污水、流域治理經驗。通過全方位的培訓交流與合作探索,推動梅州、龍巖在農污治理機制方面達成一致共識,譜寫了汀江-韓江跨省流域治理聯防聯控、共治共享的新篇章。
培訓期間,梅州市還召開了梅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會,傳達貫徹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交流會議精神,通報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情況。會議認為,采取EPC/EPCO(“規建運管”四統一)模式,整縣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可有效降低項目建設成本,提高農村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率,高水平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